继今年初有几家企业对PPT下了禁令后,又有多个企业加入到了“反内卷”的行动中,主动向加班文化说“不”。这让不少打工人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么一上班看到的是热搜是这样的:
据报道,无人机巨头企业大疆近日开启了“不准加班”运动,据社交平台消息称,大疆深圳总部一到晚上9点,主管和HR分三轮赶人下班,部门主管带头提前拎包走,上海区域的办公楼到晚上9点准时关灯,据社交媒体上有自称是大疆员工的网上的朋友表示“想回去上楼拿个包也被赶走了”。
但也有网友提出疑问:都9点下班了,还不叫加班?据了解,和许多科技公司一样,大疆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度,员工可以在早上9点到10点半之间自主选择上班时间。而在此次强制9点下班之前,有大疆员工透露加班到晚上11、12点是常态。
10日,有新闻媒体报道称网友爆料,美的从这周起规定18:20不许有人还在公司加班,该爆料还提到,“到目前为止,一到下班时间,HR就开始挨着部门催促大家抓紧时间下班了。”后续据美的集团董秘公开电话回应记者:“美的正常上班时间为8点30到18点”。
今年2月,海尔也被曝出公司要求强制双休:周六不准来公司,食堂也不提供餐食,特殊情况需要加班的,必须提前一周审批,工作日加班不允许超出3小时/天。虽然后来海尔集团有关人员对此说法进行否认,但也表示,海尔一直在持续提升员工工作体验,坚决无效加班,反对“形式化出勤”。
这些企业的行动都显示出,在以“996”为常态的互联网和制造业,慢慢的变多的企业已经在反思所谓的熬时间式加班的无效,以及“表演式加班”对企业文化的伤害,加入到了“反内卷”的行动中来。
让人欣喜的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都在为职场人的合理权益发声,和这些反内卷行动形成呼应,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在接受总台记者正常采访时谈到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带来的内卷现象,他呼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强调科学技术创新、强调个性化和高端化发展,以差异化创新破局内卷。
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李正国委员建议,将非上班时间线上办公纳入加班范畴,配套制定加班费标准等制度保障;细化带薪年假执行标准;企业要建立休假反馈机制,定期向工会及劳动部门报告休假执行情况,将休假落实率纳入管理者考核指标等。
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呼吁,应尽快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等相关规定,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曾几何时,大厂企业里“到点了也不能走”是人人心中的不成文的规定,否则就是显得工作量不饱和,真有紧急工作需要加班也就罢了,最怕的就是大家都要当演员,陪着老板留在工位也不敢拎包离去。于是就去食堂吃晚饭或者干脆去健个身再回来打卡走人,把日子活成了“爱岗如家”的无奈。
只有当企业不再把在岗时长作为评价体系,员工才能理直气壮到点下班,安心地休息以及安排好业余时间。管理层也更有理由在上班时间之内督促团队提升效率,产出更高价值。
不过,也有人担心这会演化出另一种“”。人是要求离开公司了,但工作成果还是让你明早就交,那不就是换个地方加班么?或者老板通过办公软件隔空喊话,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加班。
对于此类“隐形加班”的讨论,近年来也有不少案例,其中不乏打工人通过法律程序赢得了“应有的胜利”。据法治日报报道,2023年4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劳动争议案,终审认定劳动者长期在上班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工作,属于“隐性加班”,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3万元。
而在国外的企业中,如果通过类似的形式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代价往往则会更加惨重。
德国以其严格的劳动法和注重员工权益而闻名。职场博主“洋哥在德国”在一则视频中分享了这样的案例:2022年巴伐利亚某车企主管在员工休息时间发工作短信,员工就通过企业职工委员会起诉了这名主管,最终赔偿了3000欧元;2024年德国杜塞尔多斯一家公司的高管经常半夜发邮件布置工作,后来被员工集体告上了法庭赔偿了12万欧元。
因此有些德国企业为做到完全合规,干脆在上班时间之外强行关闭企业手机和邮件推送,如果管理层想在休息时间联系下属必须申请紧急联系码。在德国,员工数超过五人的企业,就必须成立企业职工委员会。根据2023年德国的数据,德国的企业职工委员会总共发起了12万次突击检查。相关主管部门开出了4300万欧元的罚单。
而就在去年11月19日,欧盟理事会最终通过了《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该条例禁止在欧盟市场上流通或供应涉及强迫劳动生产的产品,并从欧盟禁止出口此类产品。欧盟对“强迫员工劳动”的定义也很明确,只要每日超过8小时,每周超过40小时进行加班,就算是强迫劳动,且员工自愿加班也不行。
欧盟是中国家电第二大出口市场(2023年出口额超3000亿元),在全球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想要走得更远,就必须在满足国际规则和提升员工福利之间找到平衡。
加班文化的积累不是“一日之寒”,同样,从根本上去纠正和改善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仅是有一两个企业跳出来赢得大家的好感也是不够的,需要从整个社会层面上意识到劳动者的权益理应得到更规范的保障。加强监管和执法,让劳动者权益受损时想到的不再是社会化媒体上喊冤,而是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企业方也应主动去做好监督和反馈机制,让员工有正当沟通渠道,形成良性循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